點擊下載音頻:端午兒歌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 農歷五月初五,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——端午節,也稱為端陽節。雖然端午節是以禳毒、驅瘟為主的特殊節令,但自漢代以后,端午節因屈原抱石投江,且因此而形成的一系列風俗活動的傳說便傳播開來,成為端午節習俗的主要內涵,并一直延續至今。 屈原,戰國時期詩人、政治家。他提倡舉賢授能,富國強兵,力主聯齊抗秦,卻遭到貴族的反對。最終被誣陷革職,驅逐出城。在流放中,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《離騷》《天問》等不朽詩篇,獨具一格,影響深遠。公元前278年,秦軍攻破楚國國都。屈原于五月初五,在寫下絕筆作《懷沙》后,抱石投汨羅江而死。 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這樣評價他,“屈平正道直行,竭忠盡智,其文約,其辭微,其志潔,其行廉……推此志也,雖與日月爭光可也。”屈原剛正不阿的品德和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使其成為贊頌的典范。他的愛國主義、理想信念、思想道德以及人格操守被后人所尊敬并學習,他是后人崇敬愛戴的先賢。 端午節習俗 龍舟 據《續齊諧記》記載,“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,是日投汨羅江死,楚人哀之,乃以舟楫拯救。端陽競渡,乃遺俗也。”我國現在很多地方都有賽龍舟的習俗,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節日生活,更彰顯了團結拼搏的精神。 五彩絲、香包 據相關文獻記載,很早以前,人們就在端午這一天用紅色桃印裝飾門面,在家門口懸掛艾葉、手上系五彩絲來避邪消災。 香包,又稱香囊、香瓔。古時用綾羅綢緞刺繡縫制,內放芳香本草,可以凈化空氣,驅蚊避毒。端午節佩戴的香包中以五毒香包最具特色。它把蝎子、蜈蚣、壁虎、毒蛇、蜘蛛繡在青蛙造型的香包上,讓小兒佩戴,取以毒攻毒之意,用來驅邪納福。 粽子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,粽子的雛形角粽(角黍)就已經出現了。而粽子成為祭祀屈原食物的說法最早見于《續齊諧記》,“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,楚人哀之,至此日,以竹簡貯米投水以祭之……”由此,人們將“筒粽”投入江中,供蛟龍食用,用粽子祭祀屈原的習俗逐漸流傳開來。 現在,粽子儼然已成為我們不同地域中頗具特色的美味小吃,也是我們端午節必吃的代表美食之一。 斗草 斗草,又稱“斗百草”,是中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游戲。據《荊楚歲時記》記載,這項娛樂活動是在五月五日進行的。“五月五日,西人并蹋百草,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戲。”自唐代以后,斗百草逐漸成為婦女和孩童之間的游戲。其中,斗草有“武斗”和“文斗”之分。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強弱來決定輸贏的斗草,被稱為“武斗”。而“文斗”,則是對花草名,通常女孩們采來百草,以對仗的形式互報草名,誰采的草種多,對仗的水平高,堅持到最后,誰就贏了。如果不熟悉百草名,對仗不工整,則是很難取勝的。 《群嬰斗草圖》(復制品) 點擊下載音頻:群嬰斗草圖 今天,我們“品傳統文化過五彩端午”,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發掘兒童對傳統文化與習俗的認知情感,培養兒童愛國主義情懷。一方面,讓兒童體驗傳統文化魅力及其蘊含的豐富內涵;另一方面,培養兒童文化傳承意識,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。
|